中国素有“礼仪之邦”、“衣冠王国”的美称。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,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。
(资料图片)
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,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、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。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,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。
穿兽皮衣裳的伏羲
宋·马麟《历代帝王像》
远古时代,人类生活在森林里,披挂的树叶、兽皮就成为衣服。后来,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,纺织各种布匹,出现了原始的服装。丝、麻、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。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。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、气候变得干燥,不再适合蚕的养殖了,于是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。
鄂伦春族服饰
北方寒冷地区,尤其是冬季,人们的穿着喜欢以皮质或棉质为主,而且多为易吸热的深颜色,衣服的形制多为长衣和袍类。
景颇族服饰
南方的服饰,一般轻薄多彩,特别是夏天,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,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,衣服多为短衣和裙子。
喀尔喀蒙古族服饰
蒙古人居住于蒙古高原,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,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,因此,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,长袍、坎肩、皮帽、皮靴,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。
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,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“藏袍”。
藏族人穿藏袍的典型模式是只穿一只袖子,而且是穿左袖,右袖空着,从后面拉到前面,然后搭在右肩上。天热时,左袖也不穿,将两袖脱下来拉到前面,围系在腰间。
青藏高原海拔高,空气稀薄,太阳照射的位置温度很快升高,背着阳光的位置温度还是很低,于是露在外面的那只膀子可以迎着阳光,充分利用热量。另外,这里昼夜温差大,一天中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。藏袍的衣料好,有较强的御寒作用,白天当衣穿,保温防寒,晚上当铺盖,和衣而眠。
藏民放牧、干活、耕作,遇多变天气需要调温时,脱下袖子就行了。把袖子脱下系在腰间,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。这样就形成了习惯,所以即使在气温正常时,藏族人穿藏袍也只穿一只袖子。
有声资源推荐
《中国少数民族》
奇特绚丽的服饰文化、匠心独具的工艺美术、古朴自然的民族音乐、浑然天成的民居建筑、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、神秘莫测的宗教文化、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……这些都来自于中国少数民族。
《中国少数民族》探索藏族、哈尼族、蒙古族、维吾尔族、羌族、土族、纳西族、布依族、侗族、傣族、傣族、哈萨克族、苗族等少数民族之间在血缘上和宗教文化上的相互关系, 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最有吸引力、极具异质性的少数民族乡村风俗习惯,和传统民族文化风情与自然风光的方方面面,如历史渊源、人口分布、民族服饰、饮食习惯、居住环境、婚姻习俗、丧葬习俗、民族礼仪、文体娱乐、宗教信仰、著名人物等等。
总之,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穿衣风俗,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审美观念审美习惯,加之人文地理环境影响的日益加深,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服饰大世界。
-END-
更多数字资源关注“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”微信公众号,访问“数字资源”栏目。
图文来源:信息咨询部、云图有声
本期编辑:葛明
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
微信号|xchlib
新浪微博|@北京西图